名片發再多也沒用?律師與專業人士必懂的高效社交策略

2025/09/03|設計洞察
名片發再多也沒用?律師與專業人士必懂的高效社交策略

「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,參加各種產業論壇和商會活動,甚至連一些產業的餐會我也都積極的去參與;期間,我發出了很多名片,也都相談甚歡也有加上通運軟體,但為什麼後續幾乎都沒有下文。這些社交活動,是不是其實沒什麼用處啊?」

名片的發放,如果當作行銷手段或是人際關係建立手段,其實是一種很低效率的建立連結模式;通常名片的發放只是可以在社交場合多一個儀式、多一個步驟,讓人家在交流的期間至少不會因為叫錯名字、不知道如何稱呼而尷尬。

但如果把重點放在「名片數量」的搜集,或是「名片發放」的多寡,這將會陷入數量謬誤,錯把數量當作人際關係的成功。一場成功的社交活動,其目標不該是讓一百個人「知道你」,而是讓三個人真正「記住你」。

如果你是很有意圖性的參與這些活動,卻無法認識到你所期望的人,無法建立你想要的人際關係,那問題不在活動本身,而在於你缺乏一套從「事前準備」到「事後跟進」的完整策略。

1️⃣ 事前準備:從「盲目撒網」到「精準鎖定」

最高效的社交,在活動開始前就已經展開。在參加任何一場活動前,請先花一點時間做功課,包含主辦單位是誰?這場活動的意義?有哪一類型的參與者?

如果可以明確知曉這個活動的性質、出席人種,提前思考能為他們提供什麼潛在價值,就可以提供一些話題滿足他們的需求,或是成功迎合他們的口味,才會有下一步合作的可能性。帶著明確的目的入場,遠比漫無目的地等待機會有效得多。

2️⃣ 現場互動:從「自我介紹」到「引發好奇」

如果帶有很強烈的目的性參與活動,也有在活動前做足功課,那你應該會很清楚這個活動的「性質」「參與人的類型」,所以請拋棄「您好,我是XXX律師」這種千篇一律的開場白,而是用一句引發對方好奇、並彰顯您獨特價值的開頭取而代之。

例如,參與了新創產業的相關活動,與其說「我是專辦勞資糾紛的律師」,不如說「我專門協助新創公司的老闆,處理他們最頭痛的員工相關問題」。前者是在介紹「職業」,後者是在陳述「價值」。一個是索取,一個是給予,更重要的,是學會「提問」與「傾聽」,讓對方說話,從中找到你能提供協助的切入點。

3️⃣ 事後跟進:從「罐頭訊息」到「客製化聯繫」

90%的社交效益,都取決於活動結束後48小時內的行動。請不要只傳一封「很高興認識你」的罐頭訊息。跟進郵件或訊息,應該要「客製化」,明確提及你們當時聊到的某個具體話題(例如:「上次聽您提到關於供應鏈管理的挑戰」)。

如果能附上一篇認為對他有幫助的文章、或是一個可能對他有價值的人脈連結,那就更好。這種「給予價值」的跟進方式,才能讓你在一疊名片中,脫穎而出。

實體社交,是一場長期的「關係投資」,而非短期的「客戶獵捕」。帶回家的名片數量一點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,有多少人因為短暫交談,而將你的名字和「有價值」三個字劃上等號。

關鍵不在於你發了多少張名片,而在於有多少人,在活動結束後,會主動期待你的「下一次聯繫」!

← 返回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