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法律行銷指南】如何讓專業內容更有溫度?掌握「故事、觀點、譬喻」三原則就夠了!

「我很努力地寫專業文章,分享法律知識,但觸及率和分享數都很低。朋友說我的文章寫得太像法院判決書,很難讀下去。要如何在維持專業的前提下,讓內容更有溫度、更吸引人?」
所有法律人在投入內容行銷時,總是認為應該要把文章寫得越專業,就越能突顯自己的卓越能力,這是最最最常見的「知識詛咒」。大學四年外加畢業後實習到職業的專業訓練,讓我們下意識地在文筆的使用上,過度追求「精準」與「周全」,所以法律人的文章總是「文謅謅」、「不解人意」。
社群的核心內容,應該是要和群眾建立「連結」,以及創造集體的「共鳴」,所以一篇吸引人的文章,不是塞進了多少專業的內容、精準的用詞,而是應該要在專業的基礎上,建立與人溝通的溫度。
使用「故事」開頭,而不是「法條」!
一篇典型的法律文章開頭:「按刑法第234條規定...」。這種寫法,除了法律相關執業者,可能會有那麼一丁點興趣想要把它看完,不然在第一句話基本上就篩掉了99%的讀者。
在文章的撰寫上,請試著用一個具體、與讀者生活相關的故事或情境開頭。例如:「一場看似美滿的婚姻,卻因為一則手機訊息而變了調…」,先用故事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,再順勢帶入想分析的法律觀點。
這就是所謂的先講「人話」,再講「專業」。
注入「我」的觀點,而不只是「客觀」陳述
許多律師在寫作時,會把自己隱藏在客觀的法律分析之後,避免相關的爭議產生,但讀者想看的,不僅是法律怎麼規定,因為網路上針對同一個議題,有五花八門的律師,講出都是同樣客觀、籠統的觀點。
所以「你這位律師」怎麼看這件事,才是讀者想要了解的,適度地加入第一人稱的觀點,例如:「以我處理家事案件多年的經驗來看…」、「我個人認為,這個判決最值得關注的重點在於…」。這種做法,不僅能讓文章更有溫度,更是建立個人品牌權威性的絕佳方式。
用「譬喻」簡化,而不是用「術語」堆砌
面對複雜的法律概念,與其用大量的專業術語去解釋,不如用一個簡單的譬喻來讓讀者秒懂。例如,解釋「夫妻剩餘財產分配」,可以譬喻成「婚後共同經營公司,離婚時清算資產」。
一個好的譬喻,能瞬間打破專業知識的壁壘,讓你的內容更容易被理解、被記住、也更願意被分享。
法律層面的專業,我們相信在台灣執業的律師都有相當的水平,但是與群眾溝通的過程當中,內容的溫度將來自於你是否願意放下「專家」的身段,真正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溝通,要記得當初剛進法律系時,那個也是麼都不懂的自己。
專業,不是把話說得多難,而是把難懂的話說到讓需要的人都能懂。在文章撰寫中,試著加入一個故事、一個「我認為」和一個譬喻,將會發現,讀者的反應將會截然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