剴剴案與輿論審判:為什麼律師要幫壞人辯護?

2025/05/04|法規資訊
剴剴案與輿論審判:為什麼律師要幫壞人辯護?

在剴剴案的新聞爆出後,社群輿論炸鍋,不少網友質疑:「明明是壞人,為什麼律師還要幫他辯護?」「幫壞人講話,是不是就是共犯?」這種質疑,每當重大刑案曝光時就會捲土重來,這不只是對個案的情緒宣洩,更是一場「法律制度的信任危機」,但作為在乎公共討論深度、也擅長幫助品牌處理風險與輿論的整合顧問公司,沄木想和你談談:

 

幫壞人辯護,究竟是問題?還是制度的基本?

 

一、不是為了無罪,是為了「程序正義」

我們要先釐清一個觀念:律師的職責不是「幫壞人脫罪」,而是「確保每一個人都獲得合法、公平的審判」。換句話說,律師存在的價值不是在保護犯人,而是在保護法律制度本身不被情緒牽著走,這不代表「認同犯罪」,而是「保障即使你我哪天被指控時,仍有人會依據事實與法律為你說話」。沒有律師站出來,就沒有對照、沒有交叉、沒有質疑,那法庭,就會變成一言堂的審判台,而不是一個可以釐清真相的地方。

 

​ 二、社群輿論正在變成另一種審判

剴剴案之所以引爆如此強烈的輿情,除了案件本身的衝擊外,更因為社群與媒體的即時、碎片化與「自動立場化」。今天的你,看到一個抖音片段或新聞標題,就會立刻形成判斷,但這些判斷多數來自片面資訊、剪接畫面或情緒渲染,而不是來自完整資料與理性討論,如果我們的社會只剩「你支持加害人就是壞人」,那麼整個法律系統將被「輿論量刑」所取代。

 

三、這也是品牌、企業主該思考的風險管理議題

品牌不是只在市場活著,更在公眾觀感中生存,在現在這種「輿論快過法律」的環境中,企業與公眾人物更該意識到「你面對的不是事實,而是社會情緒如何被操弄」。輿論壓力會使你在合法與不合法之間找不到界線,並且法律人與公關人,都不該成為獵巫式情緒的犧牲者。

 

沄木創意在協助客戶處理品牌危機或輿情風險時,最常說的一句話是:

-「不要怕面對批評,但要知道什麼該回應,什麼該堅持」

 

最後,沄木認為 讓制度說話,是對社會最深的尊重 ,我們當然能理解民眾對愷愷案的憤怒,也希望壞人能得到應有的懲治,但在這之上,我們也想提醒社會一個更重要的事實「律師不是在幫壞人脫罪,而是在守住壞人也不能踐踏的那條線:程序正義」。 ​ 正因為我們在意正義,我們才不能只用情緒來定罪;正因為我們想保護社會,我們才需要讓制度被尊重。 下一次你對「幫壞人辯護」感到憤怒時,不妨先問自己:如果今天被誤會的是你,你希望有人為你說話嗎?

 

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不公不義的事,也歡迎來找我們聊聊。

放寬心,你永遠不會是一個人,我們都在。

 

FB粉絲專頁Instagram粉絲專頁

← 返回最新消息